17611538698
webmaster@21cto.com

李开复:人工智能时代,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不会被AI取代的工作和方向?

资讯 0 1975 2017-06-01 12:01:35

focus-lkf.png

分享我自己给孩子的教育经验:“帮孩子做选择不是父母应做的,而且是父母绝对不应该做的。给孩子最多的选择,让他们能有选择的能力,这才是父母应做的。选择之后,协助去测试他们的假设、优化他们的选择,再从选择里面走向他们应走的路。不断提供意见,成为他们可信的声音之一,我们就做够了。”
这篇访谈有很多我的亲身例子,父母如何在AI时代,帮助孩子找到不会被AI取代的工作和方向。
以下内容转载自亲子天下,作者邱绍雯。
面对科技时代,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直言,将有过半现有工作被机器人取代。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应该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,反而是找出自己热情所在,发挥自身不可取代的创意能量。
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内,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的技术变革将取代人类50%的工作,要怎样才能成为机器人的主人而非仆人?
机器人不擅长跨领域思考、抽象的、主观的、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。《人工智能》作者、协助年轻人创业的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接受《亲子天下》专访时直指,“爱与感情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将是人类的最后防线,”点出了人类的独特价值,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与利基。
他也在其新书发表的公开演讲中,大胆预言,未来将步入一个崭新的人机协作时代,机器将在大量简单、重复性、可量化、不需复杂思考就能完成决策的工作中取代人力,不只作业线工人、交易员、银行柜员、司机,甚至工程师、设计师及律师等专业性工作,都将陆续被取代。
部分工作则会因此转型,例如医生,将改由AI负责判读病情,人类做为提供服务的桥梁。反观,艺术家、作家、导演等创意性工作、历史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工作、顶尖管理者及跨领域专家等,“无法输入大数据去分析、预测”的领域,将最不容易被AI取代。
他举“审美”为例,现在的AI技术可以辨别出普遍性的美感,或仿造出名家的画作,却无法创造出全新的作品,这就是科技的局限。
AI不擅长的事,也不代表适合所有人。身为趋势专家,李开复支持自己两个女儿选择的艺术创作之路,原因不在于能不被AI取代或打败,而是先确认她们的兴趣与天赋。
今日科技发展远比想像中快速,他也指出,当代教育赶不上AI时代将带来的变革,无论中国、美国还是台湾都一样,但可以做的是先改变家长的观念。这也正是他急切想说的:“别再用自己的旧思维替孩子决定未来,给孩子充分的选择,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热爱和独特性,做得很深,很好,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。”以下是他的剖析:
现在的AI不能做跨领域思考,起码在未来五年还不行,但以后还不知道。AI也是会逐渐进步的,要看是跨一个、十个领域,还是有常识,这是漫长的过程,它需要大量的数据,需要客观的标注。
以辨别“美”为例,AI要做出大多数人都觉得的美是很容易的。像是可以进行照片处理的应用程式“美图秀秀”,就是让大部分女孩觉得自己变美了。但若要能理解不同美的意境,适合不同环境的美,这些事很复杂,因为看法因人而异,AI就不容易理解。现在也有AI可以透过演算法,仿做出毕卡索的画,一般人也分辨不出真伪。但是,AI没有创意,要它创造出一个新的,就做不来了。
客观、能被大数据分析的事情适合AI,主观、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不适合AI,但也不要认为就适合人。千万不要认为,机器做不了的就去学,一定就比机器厉害。AI时代,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设计机器人,这样做也是错的,应该是给孩子各种探索的机会,去做真正擅长又有热情的事。因为,未来无论做什麽,如果不花一万个小时,如果不是真心喜爱,必然是没有希望的。

有温度的服务,机器无法取代
另外,父母也必须接受,未来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人可以去创造新的工作,剩余的空间就是服务业,参与服务业没有什么不好,当中包括旧的和新的行业。
例如到餐厅用餐,服务生把精致的佳肴端到面前时,让人感觉是种享受,这种手工、人与人之间的接触,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。另外,譬如中国有种新的职业叫“叠衣师”,工作内容是换季时到家中帮你把冬天的衣服叠起来,再把春天的衣服挂出来,让衣橱变得很漂亮,这也是提供一种美感,这种新的服务业每天都在产生。
我两个女儿都是念艺术,老大在做服装设计师,老二在纽约大学念摄影。当小女儿说想当摄影师时,我跟她说,现在到处都有画素很高的摄影机,拍照未来会被AI取代。但她回答:“机器可能可以拍出最真实的摄影,但我要做‘最美的摄影’。”意指,她想把机器捕捉到的各种镜头,重新组合成最美的画面,她的想法已经走在我前面。
小女儿是那种想要做什么就一定会做好,很有商业头脑、个性很外向、积极主动,这些特质比会考试重要太多了。我从不担心她未来的事业会有问题,因为这些所谓的soft skills(软技能),比hard skills(硬技能)更重要,也正是AI没有的东西。
大女儿想学服装设计,自己申请罗德岛设计学院,那是一个全美最有创意的地方。但读了一个暑假,她感觉自己只算中等(average),因为去的人设计都很厉害。
高中快毕业时,美国知名的华人设计师朱钦骐建议她,若要做一名长远出色的设计师,必须让自己有好的人文修养,先别急著去念设计学院,而是先去念最好的大学。
后来,她去申请哥伦比亚大学,大一、大二课程,一年读一、两百本书,从柏拉图到莎士比亚,因而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博学、有智慧的年轻人。因为她还是很急切的想去做服装设计,所以三年就把课程读完,提早一年毕业,进入了世界顶尖设计学院之一:帕森设计学院。
暑假时,她在北京的服装设计师那边当学徒,缝了一个暑假的扣子,知道做服装设计是很辛苦的。她也曾去纽约,跟在首席设计师旁做事,大部分就是帮忙缝衣服、画画、买咖啡,在耳儒目染下,慢慢就懂得事情该怎么做 ,一个团队怎么搭配。现在毕业了,自己成立工作室,我会在商业、定价、品牌上给她各种建议,但整个过程中,她们都是自己去push想要走的方向,从来没有一个决定是我帮她们做的。
 
父母应该优化孩子的选择
 
在职业选择上,华人父母总是忍不住要教孩子怎么做,用自己过去的成就思考,家中做什么行业孩子就要接棒、某行业是社会认定的“金饭碗”,所以要去做,这些必然都是错的,因为金饭碗的背后,就是重复性高的事务性工作,没有挑战性,将来都会被取代。再过十年,可能连医生都没有了。
帮孩子做选择不是父母应做的,而且是父母绝对不应该做的。给孩子最多的选择,让他们能有选择的能力,这才是父母应做的。选择之后,协助去测试他们的假设、优化他们的选择,再从选择里面走向他们应走的路。不断提供意见,成为他们可信的声音之一,我们就做够了。


文:李开复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