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8613426109659
webmaster@21cto.com

杨立昆离开 Meta:一场关于 AGI 时代的路线争论和理想坚持

资讯 0 19 1天前
图片
当图灵奖得主、深度学习的奠基人杨立昆宣布离开 Meta 自己创业时,AI 行业立刻炸开了锅。Meta 的股价一天之内跌了 1.5%,市值蒸发了 1400 亿元。这场看似普通的高管离职,实际上反映了 AI 领域两条核心路线的碰撞,也是理想主义和商业现实之间的艰难选择。

十年的甜蜜时光:从开源先锋到 AI 的标杆

2013 年,扎克伯格亲自邀请杨立昆加入当时的 Facebook,开启了一段长达十二年的 "甜蜜时光"。作为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,杨立昆拥有很大的自主权,一手创建了 FAIR 实验室,并且获准把团队基地设在纽约,独立于硅谷总部的商业逻辑。

这份信任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杨立昆开创的卷积神经网络(CNN)架构,成为了 Meta 社交应用中图像识别、内容分类等核心功能的技术基础。FAIR 在全球吸引了顶尖人才,以 "推动基础科学、成果全球开源为使命,先后发布了 Llama 系列模型等开源成果,既加速了全球 AI 社区的进步,也让 Meta 在开发者生态中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。2018 年,杨立昆获得了图灵奖,将 Meta 的 AI 研究声誉推向了顶峰,FAIR 也成为了科技行业开源精神的代名词。

当时的 Meta,凭借社交领域的垄断地位财源滚滚,扎克伯格能够慷慨地支持杨立昆的长期基础研究,充足的资金和计算资源,让理想主义的科研探索与商业帝国的扩张形成了完美的共振。

裂痕出现:路线分歧和权力重构

转折点始于 ChatGPT 的横空出世。当 OpenAI 等竞争对手凭借大语言模型(LLM)抢占市场先机时,Meta 却因为杨立昆对 LLM 的负面判断错失了 2020-2022 年的关键窗口期。这一失误引发了公司内部的强烈不满,认为他的技术判断耽误了商业变现的步伐。

随着 DeepSeek 等竞争者在混合专家模型(MoE)上取得突破,Meta 的开源领先地位受到挑战,而 Llama4 模型和 AI 聊天机器人的市场反馈平平,彻底点燃了扎克伯格的焦虑。他启动了四次架构调整,将 AI 战略转向激进的商业追赶:700 亿美元的年度 AI 资本支出、新成立了 "超级智能实验室"MSL),并任命比杨立昆小 30 多岁的 AlexandrWang 担任首席 AI 官,FAIR 实验室被纳入其麾下。

杨立昆的职场处境急转直下:从战略领导者沦为需要向晚辈汇报的 "吉祥物",团队核心骨干田渊栋及其强化学习团队被裁撤(该团队是其 "世界模型路线的关键力量),甚至学术论文发表都需审批。

更核心的分歧在于 AGI 路线选择:扎克伯格押注 LLM 的商业化潜力,而杨立昆始终认为 LLM 只是 "黑暗中的文字匠",是 AGI 路上的岔路。

路线之争:LLM 狂欢和世界模型的坚守

在杨立昆看来,LLM 虽然能言善辩,但本质上是基于海量文本的概率预测,缺乏常识、推理能力和对物理世界的理解,就像 "精致的复读机"。他用生动的比喻反驳 LLM 路线:岁儿童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量远超 LLM 学习的所有互联网文本,却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直觉和语言能力,仅靠文本投喂永远无法达到人类水平的智能。

他坚持的 "世界模型路线,主张 AI 应该像人类一样通过观察世界学习,而不是通过阅读文本记忆。核心是让 AI 先理解重力、因果关系等物理常识,在内部构建抽象、可预测的 "虚拟世界",再通过感知、记忆、行动等模块化架构实现通用智能。这种思路与具身智能的理念高度契合,却需要长达十年的长期投入,与扎克伯格追求快速追赶的商业需求严重相悖。

此外,开源与闭源的分歧更让矛盾雪上加霜。杨立昆坚持 Llama 模型开源以推动行业进步,而公司激进派则出于商业利益倾向闭源,理念的鸿沟最终让合作走到了尽头。

出走创业:用声誉下注未来

离职后的杨立昆,选择用创业的方式践行自己的技术理想。这场出走绝非一时冲动,而是他用毕生声誉和未来前景,为 "世界模型理论下的最大赌注 —— 宁可花十年时间走一条认可的慢路,也不愿在他人的快车道上耗尽心血。

对于 Meta 而言,失去杨立昆不仅是技术领军人物的流失,更是开源精神与基础研究基因的弱化。而对于整个 AI 行业,这场路线之争的意义更为深远:LLM 的商业化狂欢与世界模型的长期主义探索,究竟哪条路能通往真正的 AGI?杨立昆的创业之路,将为这个行业终极问题提供关键答案。

 AI 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,商业价值与科学理想的平衡始终是个难题。杨立昆的坚守或许提醒着行业:真正的技术突破,往往需要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,守住长期主义的初心。这场 AGI 时代的路线之争,才刚刚拉开序幕~

作者:场长

评论

我要赞赏作者

请扫描二维码,使用微信支付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