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611538698
webmaster@21cto.com

硅谷AI教父断言:AI正在屠杀高端职业,读博是当下最危险的投资

CTO说 0 29 1天前
图片

导读:谷歌前AI团队领导者提出言论,AI将“屠杀”高端职业。

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,前谷歌首个AIGC负责人贾德·塔里菲(Jad Tarifi),向人们发出了强烈警告。

他这样说:未来的医生与律师将面临非常严重的职业危机!

他担承地向我们建议道,除非你出于对特定领域的热爱,否则攻读医学或法律等高端学位将是“浪费时间”。

塔里菲还提出说,当前很多本科毕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,其实是为了躲避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市场冲击,这种做法根本得不偿失。

他还指出说,获得法律或医学博士学位一般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和数十万美元,但AI技术的快速发展,很快就会让这些知识变得过时。

“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,医学院学的东西已经过时了,而且完全是死记硬背,”塔里菲在说道。他认为,攻读高等学位就是等同“浪费”几年的生命,而且无法跟上现在行业的发展速度。

“如果你不确定,你绝对应该默认‘不’,专注于生活在世界上,”塔里菲说。“这样你会进步得更快,学到更多,也能更好地适应事物的变化。”

需要指出的是,塔里菲在2012年获得了佛罗里达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学位,同年加入谷歌,并在谷歌工作了近十年,创立了这家公司的第一支生成式人工智能团队。

图片

2021年,他离职创办了Integral AI,专注于构建能像人类一样推理、学习和执行复杂任务的企业级通用人工智能(AGI)系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塔里菲出生于黎巴嫩,在美国接受教育并工作,现长居于日本东京。他以深刻的人性化和普世视角,致力于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,造福全人类。

他还是《AGI之路》、《自由系列》等图书的作者。这个四卷册指南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未来、人类潜能以及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。该系列提出了一个充满希望且务实的愿景,旨在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最高理想相结合,详细阐述了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,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和实用工具,帮助他们在超级智能塑造的世界中蓬勃发展。

塔里菲的核心观点

塔里菲鼓励人们要多关注更内在的成长,类似于冥想、社交与情绪认知。他的观点引发争议,但在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当下,确实是值得深思。

第一个观点,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高等教育路径,特别是法律与医学;

塔里菲的观点认为,随着人工智能能力的迅速提升,用3-8年时间去攻读法律或医学等传统高级学位很快变得毫无意义。

法律与医学不仅学制长、学费昂贵,而且所学内容在快速变化的技术背景下迅速过时。

以医学为例,他指出当前的医疗教育系统过度依赖死记硬背,难以适应人工智能主导下的未来医疗模式。

第二个观点是,攻读博士学位不应是逃避现实的手段,而应出于热情与使命感;

在面对越来越多因人工智能被挤出就业市场而选择深造的人群时,塔里菲强调说:除非你对这个领域痴迷,否则别攻读博士。

他自己虽然拥有人工智能博士学位,但坦言连最新的微处理器的工作机制都不了解,他暗示知识更新之快已经超出博士教育的反应速度。

第三个观点,人工智能进展速度将使现在的热门在毕业前就被淘汰;

他进一步警告,即使是看似前沿的人工智能+机器人也将在几年内被攻克。

因此,如果真的要进入某个专业,应选择人工智能 生物这种仍在初期阶段的细分领域,否则不如什么都别学

塔里菲的观点与英伟达CEO黄仁勋不谋而合。

黄仁勋认为说,未来生命科学将像汽车和软件等传统行业一样,走向高度工程化和理性设计的时代。他相信,通过计算机辅助,人类将实现药物的理性设计。

“我们现在能够表示基因、蛋白质,甚至是细胞,几乎可以理解一个细胞的意义了,”黄仁勋表示。在他看来,数字生物digital biology)将是未来最大的变革,并会对生命科学产生深远影响。

核心观点之四,真正值得投入的,不是学位,而是对人性的探索。

与其盲目追求不再具备未来价值的学位,塔里菲强烈建议人们专注于内在成长

比如冥想、社交、认识自己的情绪等,这些硅谷式的人性实践反而更加弥足珍贵。

他认为,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,反而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类独有的价值

现实质疑与反思

尽管塔里菲的观点具有前瞻性与挑战性,但是也令人们质疑:

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不成熟:目前人工智能在法律和医疗领域的表现并不理想,甚至连律师都当不好,更别说医生

医师短缺仍是现实问题:如果人工智能没有如塔里菲所言那样持续突破,而人们又大量放弃医学教育,那么全球将面临严重的医疗人才危机。

我们如何看此类观点?

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、医疗影像、法律文书、编码等领域的能力均已经达到或超越入门从业者水平。

在这种背景下,高投入的传统专业教育(如医学、法律)若不与科技融合,将越来越难以保障其原有的高薪稳定价值。

很多人攻读博士学位或深造其实并非出于热爱,而是就业焦虑社会期待驱动。

塔里菲的建议提醒我们:高学历并不是人生的避风港,盲目投入可能只是延迟面对现实。

人工智能再强,情绪感知、同理心、价值判断、复杂人际沟通这些能力短期内无法替代。

所以,投资自己的人文能力情绪管理社会互动能力才是正确方向。

此外,他对医学、法律等专业的过度否定有失偏颇。虽然人工智能确实在辅助诊断、文书处理上表现出色,但核心判断、伦理责任、复杂决策仍需人类的专业人士承担。

医生和律师的角色正在演变,不是消失,而是更需技术与人文的融合。

问题不在于专业是否有前景,而在于是否能结合人工智能与该专业的融合创新能力。

比如人工智能+医学影像人工智能+合规风险人工智能+知识产权等交叉领域仍极具前景。

干脆什么都别学”言论更多是一种夸张式表达,意在强调方向选择的重要性,但现实中人们仍需基本的知识结构与逻辑训练,否则连与人工智能协作都很难做到。

如何面对未来?

人工智能不会摧毁教育和职业本身,而是会重塑它们。

盲目深造、只看热门没有未来,关键是找到交叉融合的切入点。未来的赢家,不是学历最高的那批人,而是能与人工智能协同、具备独立思考与情绪智慧的人。

如果你正在做职业规划或教育选择,请不妨做如下思考:

1、评估我的专业是否能与人工智能融合?

2、评估我是否愿意持续学习并适应技术变化?

3、评估我的能力中,有哪些是人工智能无法轻易复制的?

选择专业已经不再是铁饭碗的思维,而是不断再造自我的过程。我们需要的,不只是知识,而是学习能力+适应能力+内在认知力。这些,才是通向未来最可靠的保护盾!

作者:王晓峰

参考:

https://www.entrepreneur.com/business-news/google-ai-pioneer-employee-says-to-stay-away-from-ai-phds/496051

评论